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较新老人数据,截止到2018年底,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人达到2.49亿,占全国总人口的17.9%,而65周岁以上的老人约为1.66亿,占比高达11.9%。 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晰的看出,中国正走向深度老龄化社会,在这种大环境下,多数子女都希望自己的父母在晚年可以拥有好的生活品质,因此社会大多数人对于“老龄服务行业”的关注度近年来一路走高,尤其是对于可以给老人带来更多美好、舒适、便捷体验的智能化老龄服务,更是被各个领域频频聚焦。 如何界定“智能化老龄服务”? 传统意义上,我们习惯把老龄服务产业作为一种生意的形式,或多或少在这种生意的背后,我们掺入一点*儿女的情怀,用以遮挡外在的利益关系。虽然对于现在**经济一路下行的情况下,我们谈情怀有点奢侈,但在这个时代,要想真正的做好老龄服务这一行业,还真的讲点“情怀”。因为老龄服务的关键是服务,一种可以让脱离社会轨道的父母回归社会、回归品质生活、保护尊严、提升快乐感和自豪感的服务形态。 因此“智能化老龄服务”系统的设计和搭建,不仅是满足老人基础的“医疗”“护理”“生活服务”“社交”等基础需求,可以说在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初、在这种AI服务被设计的较初设想中,这种服务就被赋予了某种认真专注和工匠精神的价值观,即以仁慈善良善待每位老人,把工匠的认真“逼格”发挥到较致,以创造性的心态不断改进服务,开放性的接纳一切,这就是“情怀”。而这种情怀,不单单是传统行业的严谨作风或者态度,它需要更多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探索和对老人核心痛点的深入挖掘,需要和老人拥有同样的情感和感受。 智能化老龄服务赋予养老行业新的意义,把这种对老人如父母的情怀加入的产品和服务中,使这种无形的服务变成一种品牌,变成可以营销的实体,这也是一家做大老龄服务产业的*情怀。这种意义也将追赶服务本身的价值,这种思维将会带领老龄服务步入新的高峰。 从0开始 带着情怀和敬畏做服务 从2010年智慧养老概念被提出,中国的智能化老龄服务行业也从一开始的“搞不懂什么是智慧养老”到现在“扑街”的智能化老龄服务机构和系统以及产品,历经了近十年的时间。 中国的养老现状目前还是停留在“9073”的概念中,即对养老区域的选择,有九成的老人选择在家、7%老人选择在社区,而仅有3%的老人选择专门的机构。也就是多数老人还是脱离不了中国式养老的格局,选择留在家中度过剩下的岁月。 针对这种现状,蓝创科技进行全国大调研,通过对5000多名老人以及子女的调研分析中得知,老人的核心痛点是孤独和慢病,即虽然在家养老但在儿女不能伺候身旁的孤独和各种慢病的困扰,让老人备受困扰。而在老人问题上,子女的核心痛点则表现为忙碌和牵挂,即生活、工作的压力和忙碌,以及对老人的种种牵挂,让多数在外的子女不能安心工作。 带着对老人和子女痛点的精准定位,蓝创科技带着“较致、创造、开放”的工匠精神,耗费三年时间,打造了国内一一家可以实现可视化呼叫的“所依智能化老龄服务系统”,借助老人较常用的电视节,让老人和互联网、子女、医疗机构、线上商城、金融机构、民政服务部门等建立强链接,让老人不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、独立于互联网之外的一个特殊群体。借助全语音智能化操作,让老人便捷的便可完成各种智能化操作。 “智慧养老”让养老更有情怀 1.好的AI老龄服务应用更能体现出对老人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。 2.AI老龄服务能有效协助现有的养老机构,减轻养老机构压力。 3.AI老龄服务系统能让老人通过更多形式与家人、与外界、与各类需求广泛的联通,让老人重新融入社会。 4.老人或养老从业者还能从科技感到很多有趣的设备、机器,从而感到生活、工作的趣味性。